• 微信
展开全部内容 ▾

东湖评论:‌人工智能创作时代应守护人性温度

作者:AI日报时间:2025-04-23 阅读数:139 +人阅读

近日,著名作家刘慈欣关于“AI可能替代人类作家”的观点引发热议。这场讨论背后,既折射出公众对技术革命的深层焦虑,也暴露出人工智能创作产业野蛮生长的隐忧。当算法以日更数万字的速度解构文学创作规律,当资本裹挟算力强势侵入文化生产领域,我们亟须以更清醒的认知、更系统的策略,在技术狂飙中守护人文价值,在算力竞争中开辟共生空间。

技术迭代不可逆,但需警惕“算法平权”陷阱。当前人工智能创作已突破“工具辅助”阶段,步入“替代性生产”深水区。数据显示,某网络文学平台AI续写功能上线半年,参与作者超10万人,生成文字量相当于《红楼梦》的12万倍;某出版机构推出AI定制小说服务,用户输入关键词即可生成完整作品,日均订单突破3000单。这种“创作平权”看似降低了写作门槛,实则暗藏危机:当算法能够批量炮制符合流量规律的类型化文本,真正的文学创新反而可能被“精准绞杀”。技术发展规律表明,任何颠覆性创新都会经历“替代—重构—共生”的演进过程。20世纪照相术诞生时,画家惊呼“艺术已死”,但最终催生了印象派的革命;数字音乐崛起时,唱片业遭遇灭顶之灾,却孕育出流媒体新生态。面对AI创作冲击,我们不必陷入“取代论”的恐慌,但必须警惕资本主导的“算法霸权”——当某些平台强制要求作者开放作品库训练AI,当企业利用技术优势构建“数据围墙”,这种披着创新外衣的技术垄断,正在威胁文化产业的多样性根基。

算力竞争白热化,自主生态建设迫在眉睫。人工智能创作能力的跃升,本质上是国家算力体系的角力。据统计,全球AI大模型训练算力需求每3.4个月翻一番,而我国数据中心算力总规模虽达(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但高端智能芯片进口依存度仍超85%。这种“算力跛脚”现状,导致国产AI创作工具在语义理解、情感共鸣等维度始终存在“技术代差”。某头部网文平台测试显示,同类场景下,国产模型生成文本的情感丰度仅为国际顶尖模型的72%。

破解困局需要双轮驱动:一方面加速突破技术难题,推动智能芯片、算法框架等基础层创新。华为昇腾、百度昆仑等国产芯片的迭代速度已提升至每季度15%,这种“硬核突围”正在重塑产业格局。另一方面应建立“创作—算力”正向循环,如深圳试点“文化数据交易中心”,允许创作者将优质语料转化为数字资产参与算力分红,既保护原创权益,又为AI训练提供高质量“精神食粮”。这种“以文养算、以算促文”的模式,或将成为破局关键。

面对技术冲击,创作者群体正分化出三类生存策略。被动适应者盲目追逐AI写作模板,导致作品同质化;消极抵触者固守“纯人工创作”阵地,逐渐丧失市场竞争力;而真正的破局者,正在探索“人机共生”的第三条道路。青年作家陈楸帆与AI合著《人生算法》,将机器的逻辑缜密性与人类的隐喻创造力深度融合,开创了“脑机协作”新文体。人工智能淘汰的不是作家,而是不会驾驭新工具的写作者。政策层面‌应加快完善监管框架,建立AI生成内容的“数字指纹”认证体系,对深度合成文本实施分级标识,保障读者知情权;‌行业组织‌需制定创作伦理公约,如在重要文学评选中设立“人机协同”单独赛道,既鼓励技术创新,又捍卫人文价值;‌教育体系‌要前瞻性布局“数智人文”学科,培养既懂莎士比亚又通的复合型创作者,清华大学已开设“计算人文”专业,首批毕业生被文化科技企业竞相争抢;‌平台企业‌应探索收益分配改革,某音频平台试行的“AI收听-作者分成”模式,使作品被AI学习次数与创作者收益直接挂钩,或将成为可持续的创新范式。

技术的归技术,人性的归人性。站在文明演进的长河中审视,从甲骨文到活字印刷,从机械打字机到智能创作,每次技术革命都在拓展人类表达疆界。今天,当AI能够模仿李白写出合格律诗,却写不出“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狂放不羁;可以续写《三体》的宇宙图景,却难以复刻“给岁月以文明”的哲学沉思。这些“算法无法抵达的彼岸”,恰恰是人类文明最珍贵的闪光。

未来已来,唯变不变。我们既不能做抗拒铁器的青铜匠人,也不能成为技术异化的数字奴隶。唯有在算力浪潮中坚守人文定力,在技术洪流里深植创新根系,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文明进步的阶梯,而非文化传承的断崖。当人类创作者与AI从“替代焦虑”走向“协同进化”,一个更具想象力、更富生命力的文化新纪元必将到来。

稿源:荆楚网(AI日报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本创作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