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展开全部内容 ▾

中国开源能否打破技术霸权?与AI同写作文?九问九答|讲堂176-2④

作者:AI日报时间:2025-05-05 阅读数:86 +人阅读

例子之一是中国很多的大企业,包括现在人工智能大厂,正在做很有社会责任感的下乡实践。例如腾讯的元宝已经“下乡”了,它在教村民如何智慧地养猪、如何提高种子收成率。我认为正在发生的一切,正是在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下的行世哲学——一个也不落下、大家一起好,而不是只有贵的地方才用得起。

人工智能技术一旦价格下来了,在农村就有无比广阔的应用场景,例如人工智能如何应用于农业、生态、医疗,帮助稀缺资源智能化地服务贫困区域,比如人工智能医生下乡比普通医生下乡更广泛可行,这就是一个非常广阔而惠民的应用场景。所以,在相对不发达地区,它的使用场景要远高于发达地区,只是未被我们这些城市居民所注意到。

第二代大模型会更多呈现小众文化,需要人机共努力

中国开源能否打破技术霸权?与AI同写作文?九问九答|讲堂176-2④

提问中的随机性火花,吸引着观众

例子之二是小众文化如何在人工智能大模型这一波潮流中不被挤走?大模型像个海绵,吸收了人类所有的文明,然后挤干水分,留下的就是大众知识文化的平均值。现在复旦、华东师大有很多学者,他们就在收集各种小众文化的视频,反向传播回大模型。因为通过人为给大模型更多相关小众内容的,大模型就会收录,其输出的回答也会变得完善、完整以及人性化。现在很多人不再做互联网的SEO(搜索引擎优化),而是做大模型的SEO,让更多的小众文化,低代表性的知识都能被模型看到,记录在神经网络上。

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人类不想要一个同一化、没有多样性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因为所有社会的风险抵抗能力皆来自多样性。第二代大模型可以反向喂给它多样性,例如输入一个失传的语言,又比如既给大模型看图书馆的电子书,也给它看纸质书。还有那些非常多的没有数字化留存下的知识、没有被拷贝的书……只要有越来越多人每天做一点这样的事情,文化就会被注入回去。

更加值得问的问题是,现在模型只追求正确与效率,我们能把“爱”注入回模型吗?我们得告诉它什么是爱啊!这些事情我觉得不是不可能,只是需要人文和技术的共同合力才能发生。

反向侵夺技术产权案例,显示南南合作中挑战与我包容策略

中国开源能否打破技术霸权?与AI同写作文?九问九答|讲堂176-2④

本市大学生吴毅凡:一些国家一边享用中国廉价硬件,一边禁用中国的软件服务。对此中国该如何面对?

余南平:一方面,等中国产品得到全球众多国家的应用;但另一方面,的确有些国家将之视为一种风险工具。

当我们把一项国际公共产品或开源式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给全球很多国家使用时,会顾虑到技术粘性风险,被技术输出国形成的产业生态反向侵夺技术产权。例如有些国家接受我国上一轮科技产业投资时,通过强制性技术转移政策获取我国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与自身丰富的生产场景结合,快速复制后建立了自己的生产体系。这确实侵害了我国技术知识产权,已非真正意义的南南合作范畴。

当然我们知道,在全球南方体系中和谐合作是主流,但在海量人口和疆域广大的全球南方国家,总有对中国不友好的国家。而我们中国拥有智能手机、智能汽车、光伏风能等新能源生产技术,但从未如西方宣称的那样使用过所谓技术霸权。

中国开源能否打破技术霸权?与AI同写作文?九问九答|讲堂176-2④

作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余南平工作室领军人物余南平教授一直在为关税反制出谋划策

中国对美实施了对等关税反制,但是我们并未要求全球南方国家和我们形成关税反制联盟,我们国家主席出访东南亚时,只强调双边合作,对方与其他国家怎么谈,我们不干涉,这就是处理南南合作中,中国特有的态度。展示我们高度的包容性,因为我们相信自己的实力。

随着技术发展和用户群的扩大,一个助力生产、贸易、金融定价的体系生态必然形成,它具有自然发散性,其强大的竞争力一定会对既有的西方技术霸权提出挑战。许多全球南方国家还在观望状态中,中国的企业会从挫折中也汲取教训,下一步选择能合作、易合作、司法有保障、且与中国友好的国家,继续深化合作,而这些合作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小的负面挫折不会影响南南合作总体发展趋势。

AI技术赋能下,小语种学习者会拥有更多就业机会

中国开源能否打破技术霸权?与AI同写作文?九问九答|讲堂176-2④

南京高校教师朱宇博:在全球南方数智化背景下,外语尤其是小语种专业的学者如何参与其中?或者说全球南方数智化领域的前沿学者对我们外语人有何期待?

邵怡蕾:关于小语种专业的去向,是最近提问较多的话题。

我是学计算机出身,过去十年、二十年,大家都觉得大学选热门的金融、计算机专业就很有就业保障,但现在这两个行业可能是受到冲击最大的,尤其是计算机行业。相反,大家觉得小语种就业导向非常少,限制似乎很多,但你会发觉,所有与文化有关的专业行业,接下来都会非常抢手,因为你手上突然间有非常多原来没有的工具。

假如你是一位外语系的学生,毕业后能干的事情比原来多得多,不仅可以做翻译,提示词工程还能辅助你完成写作,文生图、文生视频又能帮助你做小语种的视频和剧目。借助AI工具,你可以完成许多原来做不了的事情,当然前提是你对文化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其他行业和学科的人可能就做不了你能做的事。

大家也在讨论文科是否会衰竭,很多人都认为文科无用,但我觉得并非如此。与人们印象中的传统文科不同,结合了AI技术的文科会有更多表达方式和表达能力。当你掌握小语种,你在文化交流上会有更大的潜力,用100小时的之后,就会发觉原来你有100个别人不能做的职业,这是因为你所拥有的是模型没有处理过的数据。但是对于处理重复性高的数据的工作,这样的人类工作的稀缺性在人工智能时代会低很多。

因此现在需要进行转型,从自我设限中挣脱,并且要积极拥抱AI工具。就像刚才这位听众说她和一起续写《红楼梦》后40回,可能原来没有这个工具,她根本不会想到这个,也根本无法单人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这个项目。所以想象空间是很大的,只要你敢想就永远有创新。

作文考试将来或就是用AI写作,善用工具是上策

中国开源能否打破技术霸权?与AI同写作文?九问九答|讲堂176-2④

华师大宝山实验学校初二叶准一:网上有说法“毁掉这一代孩子的是算法太强”,我也用AI写作文上交,请问我们学生如何避免过度依赖AI和短视频,而正确使用AI来提升自己的学业?

余祖坤:非常精彩的问题,让我想起我小时候面临要不要学珠算的选择。我能用计算机为什么要学珠算呢?虽然你现在觉得大模型帮你写作文可能影响了你的表达,但当大模型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就像电一样,每个家庭、每个人都会有,那你为什么不用它来写作文呢?因为你也有广阔的发挥空间。

你怎么提问大模型、让它帮你写,这才是最关键的。你问得越好,他答得就越好,所以将来比拼的不是写800字作文的能力,而是你用大模型能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好的能力,比如说刚才就有听众续写了《红楼梦》后40回。我甚至认为,以后考试的方法就会改变。为何要考写800字作文,这是当时的历史形态下的产物。而站在整个文明的角度来思考,你会发现技术改革一定会发生,而且拥抱它是没错的。

第二点,我想呼应一下邵院长讲的大模型,它其实对你的影响没有那么强,它是一个被动式、响应式的工具,它不像一个人,哪怕是一个三个月的宝宝,你不问他问题,他都会找你、他会哭,对不对?所以人类是有主动性的,你有自主意识,这个就是你的优势。所以我认为工具的使用不会影响到你的学习,反而你要去拥抱它,这样中国的学生与其他国家相比,能力就会变得更强。静止的知识,以后大模型随时都能给你,方法论和你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短视频的影响,在数字化时代,每个人都要学会控制信息的过载和服务的过载,这也是人类的教育中自控力和自主意识的重要性。

全球南方文化的载体必然是多模态大模型

中国开源能否打破技术霸权?与AI同写作文?九问九答|讲堂176-2④

上师大教师佟亚洲:南方国家的多样化的思维品质是不是AI时代的一种财富?

邵怡蕾:所有的民族、所有的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传承方式,如果去非中国的异域,你观察到的东西一定是非常独特的,而且除文字外有多元的承载形式。与现代教育强调文字不同,在更加传统的一些国家,比如舞蹈、音乐、习俗中都带有很大信息量,只是我们的技术此前没有收录到这些。

我觉得很有可能在南方国家的这些小文化非常丰富,在这种文字资料不够多的地方,大模型的形式可能就不一样,它不一定是用文字训练的,可能是用视频、录像这些非常特殊不同于现代教育的事物所训练,因为这些学习基于实践,背后都是带有逻辑和认知的,只是它的表现形态未必是文字。所以我想可能未来会看到在许多南方国家,国家AI它可能是一个多模态的大模型,它的图像、影像类、实用类的这些数据量可能与文字类的、理论类的是并重的。

整理:王颢 李念

栏目主编:李念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本创作
查看更多